2007年第12期简报:华东理工大学六大举措扎实推进帮困助学工作
发布人: 党办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0-03-19 访问次数: 239

  华东理工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以“决不让一名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目标,建立完善的“奖、贷、勤、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帮困助学体系,在物质帮扶“输血补血”的同时,把帮困助学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及家长转变观念,健全造血功能,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完善帮困体系。鉴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数量大,学校通过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奖学金、上海市政府助学奖学金、校综合课程奖学金、校寒梅奖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临时困难补助、社会资助、绿色通道等构成的帮困助学工作体系,推行“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校内‘奖、贷、勤、补、减’等资助措施为补充的联动助学”的资助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加大帮困力度,保证每年帮困额度和覆盖面都有提高,使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学校的关心。
  二是优化帮困队伍。2004年学校成立了钱旭红校长任组长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学生资助办公室。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经常参加各类座谈会,深入调研帮困助学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在政策制定、资金配备、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还培养了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辅导员担任对应学院的专职助学贷款员,在做好助学贷款的同时,负责组织学院的其他辅导员、班导师学习领会帮困助学新政策,组织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和下学生宿舍谈心,详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定期把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向学生资助办公室汇报。学校还定期组织对各级帮困助学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三是实现重心转化。学校在做好物质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帮困助学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学校正逐步推进帮困助学工作从减免学杂费转向学杂费贷款为主转变、从直接赠予补助转向勤工助学为主转变,形成帮困助学体系的良性循环。勤工助学工作不但具备帮困助学的功能,也是大学生实践的一个有效载体。学校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检验,锻炼其潜在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四是科学动态管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情况,学校积极开展学生情况调研、资助政策学习和帮困课题研究工作。确保把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各界的帮助送到最需要的同学手上。为了保证帮困助学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学校特别组织进行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课题研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有可操作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各学院建立了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数据库,对在库学生的生活、学习、贷款情况、受助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社会服务活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每年进行复审、微调,保证数据的公正、可靠。每学期各学院就帮困助学工作进行总结,学生资助办公室根据总结分析助学的覆盖面和缺陷,调整下学期的资助政策。2006年学校建立起“华东理工大学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使帮困助学工作的管理能够有更高的效率,更加动态化和科学化。
  五是注重情感关怀。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学校更注意在感情上主动关心经济困难学生,并关注和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校长、院长等各级领导带头捐赠工资奖金支持“一帮一”助学项目,身正垂范教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每年都出资组织新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新生看上海”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的变化与发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节假日,学校秉承“主动帮,不遗漏,少重复”的原则,做好各项帮困送温暖工作。寒暑假期间,勤工助学指导中心都会为不能回家的家庭经济困难同学提供充足、安全的勤工助学岗位。历年春节期间,学校都为回家过春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车费补贴,帮助更多同学圆了回家梦。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连续十五年与留校学生共度除夕,大年三十学校大家庭的关怀温暖留校学生。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孤僻甚至仇视社会的心理,学校以帮困助学工作为切入点,配套开展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引导学生正视挫折,激发学生奋斗的激情,把帮扶自然地转化为励志。
  六是实现帮扶育人。学校以“感恩与责任教育”为载体,强化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的国家奖学金义务家教队成立几年来,每年为周边社区的30多个家庭提供义务家教服务。为加强学生与资助单位员工的沟通,学校和资助单位共同组织受助学生到资助单位座谈、参观,与资助单位员工进行运动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更加坚定自强不息、回报社会的决心。学校以“诚信与自律教育”为平台,围绕助学贷款等主题,通过诚信论坛、诚信讲坛等活动,强化学生诚信意识,建设诚信校园;以“挫折与成功教育”为主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导航。
  2006年,学校共计发放国家、上海市、学校等奖(助)学金2720.5万元,覆盖7398人(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494.6万元,覆盖2662人;发放勤工助学工资810.5万元,覆盖9363人(次);减免学费15.235万元,覆盖72人;已基本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