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2期简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科技大会精神 华东理工大学紧抓契机切实推进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
发布人: 党办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0-03-19 访问次数: 161

  全国和上海市科技大会先后召开后,华东理工大学充分认识到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市科技大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学校的开局之年,积极响应并紧抓契机切实推进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与“科教兴市”、“科教兴国”谱写新篇。

  一、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师生学习领会全国和上海市科技大会精神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尤其是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对全国和上海市科技大会精神的学习和领会,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统一思想。
  今年2月24日,党委召开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与科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上海市东方讲坛讲师王顺义结合高校科技工作实际作了“学习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体会”的学习辅导报告,对国家制定的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了重点解读,着重阐释了我国科技发展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尤其是 “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背景、内涵、意义及“纲要”蕴涵的“亮点”和新理念,同时强调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校还组织各学院负责科研工作的院长、副院长,科技处、研究生院等单位与部门的负责人学习科技大会有关文件材料,提高对科技大会精神的认识、把握和领会能力,以利于指导实际工作。学校还通过校园网、校报、简报等媒体形式加强对科技大会精神的宣传,并组织师生开展专题组织和班团生活等形式的学习交流和研讨活动,营造学习大会精神、推进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围绕全国和上海科技大会精神推进学校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
  华东理工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围绕全国和上海科技大会精神,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五点发展方向以及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等,制定了今年学校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目标与主要工作计划。学校2006年将在以“充实、巩固、提升、发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研究生学位教育及学科建设;依法规范经营,提高科技产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出版社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为目标、以“分类指导,夯实发展基础;调整政策,大力倡导协作、奉献精神,推动学科交叉与创新;倡导求真务实作风,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高效的董事会、监事会运行机制,造就优秀企业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盈利水平”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就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着重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进一步通过“科研政策”、“科研特区”、“创新团队”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来加强科研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为学校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2、全面高质量完成“十五”211工程二期建设验收,启动“十一五”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积极筹备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完成学科调整。
  3、加强学位点建设。启动新增博士点的各项建设工作,包括导师遴选、教材编写、基地建设;规划下一批博士点建设任务,聚焦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评估已有硕士点的教育质量;大幅度扩大专业学位的招生数量。
  4、加大科研基地的建设力度,聚焦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注:2006年3月份已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验收)、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验收评估,积极推进教育部过程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环保总局危险化学物质风险评价与控制中心的建设。
  5、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内涵建设,力求成为教育部的示范基地;加快投资管理中心的组建,并使其高效运作;整顿不合格企业,打造大的集团公司,为上市做好准备。
  6、启动各类“十一五”科技一期项目,做好二期项目规划,继续推进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全面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华谊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的合作,推动设计院与研究所的携手合作,提升学校承担企业科技开发任务的整体集成能力,大幅度提高横向科技经费。
  7、围绕学校的核心任务,配合2007年的本科教学评估,积极挖掘科技存量,为创新教育提供科技平台。华东理工大学今年着重聚焦“本科教学”与“新校区建设”,学校既要打赢这两场硬仗,还要逐步形成学科与科研、本科教育教学、校区建设良性互动的系统发展的健康格局。 


  [信息链接]:华东理工大学2005年度科研工作“回头看”

  ●科研经费到款连续第二年突破2亿元,达到2.5109亿元(其中:科研项目到款1.8809亿元,专项科技经费0.63亿元)。
  ●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立项数和资助金额创历史最高。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突破千万元,4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受到资助,资助总额达到1090万元(名列上海市高校第4名,其中1项重点);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资助达到610万元(名列上海市高校第3名,其中主持1项)。
  ●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医用生物材料经济动员中心”通过建设验收,批准挂牌成立;“承压系统安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获准主办“中国大学学报”(化工生工版)。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科技部和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评估和验收,批准挂牌成立,成为全国5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市能源化工技术转移平台”和“教育部石油化工技术推广频道”获准建设;由华东理工大学牵头的教育部首个行业技术转移联盟成立,石油化工行业创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将实现“一站式”服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荣获科技部2005年度“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华东理工大学是获得该殊荣的上海唯一高校。
  ●军工科研及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绩效:该校军工成为国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级保密资格”单位;“军用特种树脂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通过国防科工委、教育部组织的验收;该校国防工程材料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给予的技术支持与帮助,受到了有关方面的表扬。
  ●全年共获得17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一、第二、第三完成单位分别一项、);取得诸如: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纤维素废弃物制取乙醇技术、可资源化烟气脱硫技术、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技术、微生物表达蛋白药物规模化制备平台技术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整合学科优势、促进集成创新,成立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华东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签订,“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先进化学与化工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研究中心的首批200万元专项基金已经位;“煤基多联产关键技术联合研究开发”协议签定。
  ●全年申请国家专利180项(排名上海市高校第三名)、授权79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达到170项、授权63项。
  ●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到款和新立项数创历年之最,纵向项目到款再创新高,横向项目到款首次超二百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类)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投标首度中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