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期简报:华东理工大学三项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发布人: 党办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0-03-20 访问次数: 423

为全面贯彻落实16号文件,特别是2008年召开的“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有关精神,华东理工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通过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员形象建设保证忠诚度,以和谐进取精神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保证敬业度,以跨越发展精神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保证满意度等措施,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升境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员形象建设保证忠诚度。学校通过开展“支部建在课上、党员困难先上”等主题活动,以党员教师带动全体教师,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教师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一是以思想理论建设为中心。通过建设“学习型团队”,认真组织学习各类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并结合教学任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进行专题学习和研讨;二是以师德风范建设为载体。通过组织学习方永刚同志等先进事迹和学校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教学名师”等教书育人的成功经验,在学习优秀典型先进事迹的同时,宣传表彰团队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在纪念建国60周年之际,通过组织“有一种感言叫承诺”活动,教师以发表“教学感言”的特殊方式向广大学生作出教书育人的“庄严承诺”;三是以党员形象建设为保证。通过开展“铸师魂、立师德、展师风”、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示范作用,并带动全体教师努力提升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提高水平:以和谐进取精神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保证敬业度。学校通过开展“我为团队做贡献、团队助我谋发展”等主题活动,以“创新团队”建设为重要载体,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在团队建设中学校注重“优化氛围、深化合作、强化导向”,坚持把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分成三个单元,分别与党组织生活(思想理论建设)、教师培训(创新团队建设)和学术研讨(学科论坛建设)紧密结合,并落实创新团队建设“动车组”方案,即每位团队成员都有自己发展的“动力系统”,形成团队成员共谋发展的活力。一是以创新团队建设为中心。学校通过统筹团队目标与个人规划,配套工程与常规教学,教学研究与学科发展,质量提升与工作拓展,阶段任务与长期建设等关系,坚持创新团队建设的高起点拓展改革与创新成果,高质量落实新课程教学方案,高水平实施精品化发展战略,高层次推进教学与科研互动,高标准加强研究型队伍建设;二是以优秀成果建设为载体。学校倡导“共同分担建设任务、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组织理念,把创建优秀成果作为发展的阶段目标和具体任务,并按照“核心任务、重要任务、基本任务”三大类,由团队成员主动认领、分工负责、落实到位,形成了“发展成果都有人干、人人都有发展成果”的和谐进取新局面,同时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建立“优秀成果档案”,推进创新团队成员积极“建功立业”;三是以骨干队伍建设为保证。学校通过培养“60后”学科带头人,提拔“70后”教研室主任,推进“80后”博士生选聘的同时,分别对“核心成员、重要成员、基本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并开展“结对指导与互助合作、重点帮助与集中交流、鼓励贡献与奖励优秀”等活动,提升骨干队伍的带动力。

三、提出任务:以跨越发展精神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保证满意度。学校通过开展“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精彩”等主题活动,以敬业度提高满意度,以满意度检验各项措施的有效度,促进大学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会思考、见行动”。一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中心。学校着力实施“十大优先推进项目”建设,即:推进精品课程新版网站建设;推进大纲、教案、课件建设;推进新版教材资料配套建设;推进课堂教学延伸载体建设;推进集体备课制度优化建设;推进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推进课堂教学精彩系列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成果展示建设;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推进教学优秀激励机制建设,努力使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跨越发展;二是以精彩系列建设为载体。学校在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实践中,大力推进课程教学“课联网”建设,即:一个“精彩系列”(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案例、精彩一课);三个“配套环节”(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活动教学);五个“延伸载体”(党课教学、论坛教学、时政教学、社团教学、专项教学)。做到“系统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与互动性、针对性与有效性”紧密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传播力和导向力”;三是以管理制度建设为保证。学校把常规工作形成“管理流程”,专门对教学运行环节进行“格式化”管理;把教研活动形成“交流制度”,坚持开展课堂教学相互听课评课和教学资源交流共享活动;把考核内容形成“激励机制”,特别奖励对理论教育真心热爱、对课堂教学真情投入、对课程建设真抓实干的教师。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听课满意程度、全面落实精品课程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创新团队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