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9期简报:华东理工大学三项举措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英才培养机制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0-03-20 访问次数: 86

中央16号文件颁布五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各级党组织、各部门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加强领导,努力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一是认真贯彻05改革方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学校成立了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华东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施方案》,五年下拨100万专项,用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阵地。学校以课题立项为载体,组织思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实践;以“实践性教学”为突破点,以“有效性教学”为着力点,以“发展性教学”为落脚点,构建与课程配套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积极推进思政课考核从“知识考核”转型为“素质考核”的改革,让学生成为考核主体,让思政课考核不仅成为教学环节,更成为学生成长的环节和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现了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课程(载体)“三位一体”共同成长。

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分析学生特点,针对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加强和改进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根据学生培养的目标和需要,从基础教育、内涵提升、能力拓展和发展规划四个方面着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设计原则,打造学生培养的“英才计划”。学校利用重大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12”地震、奥运会、国庆60周年都成为很好的教育切入点,学校及时利用各类重大事件,正确引导同学的爱国热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痕化。2009年组织全体来自地震灾区的延考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自导、自演”了舞台剧《延考生》,以自己的方式祭奠逝去的同胞,以真实的情感感谢祖国,展示灾区学子在灾难后所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给所有大学生观众以感恩立德、成才报国的启示和教育。《延考生》先后在学校、上海市和都江堰市巡回公演,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学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起“阅读经典、修身明志”系列读书活动,每年发布本科生必读20本书目名单,连续五年,共发布100本必读书目。通过阅读经典,引导同学立志高远,陶冶同学艺术情操,教授同学科学方法,启发同学创新思维。学校创建“四式”模式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在奉贤新校区建立家庭式、自治式、身心式和书院式的学生管理模式,成立了“楼管会”等八个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等新的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教育主体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是按照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思路,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学校按照 “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化队伍结构,严把辅导员选聘的入口关;在辅导员配备模式上,既配备年级辅导员,又在院系层面按照工作职能尝试配备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等专业辅导员,形成“矩阵式”配置模式。在安排各类辅导员系统培训外,专门举办培训班,经过上海市统一考试,培养了近30名职业咨询师和近40名心理咨询师;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动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在评优和职称职级评定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为辅导员单列指标。在职称评聘上,已经评聘了两位教授和多位副教授。学校2009年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学生工作全面合作备忘录,共建辅导员挂职锻炼交流平台、研究成果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学生工作的深度资源共享。签约高校间每年互派辅导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有利于发掘和借鉴兄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