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期简报: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积极探索技术转移新模式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1-05-10 访问次数: 84

        华东理工大学立足自身学科优势、着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和地方政策为依托,以产业报国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积极探索技术转移新模式,开拓“产学研”合作新局面。

    ——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近年来,为进一步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政策,学校秉承“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凝练科研方向——对外联盟合作、对内资源共享,积极整合优势学科,拓展出了生物医药学科群、新材料学科群、社会工作与服务学科群等交叉新兴学科。
    ——以专业技术转移队伍为基础,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拥有了一支100余人的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在能源技术相关领域(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能源等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大型石油化工装置智能建模与控制技术及软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万吨/年聚酯国产化成套技术的投入使用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50%,结束了该技术的国外引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工业技术的苯乙烯产量占国内苯乙烯产能35%以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喷嘴对置式气化技术”是国际上唯一同时拥有水煤浆和粉煤加压气化的技术,国内拥有20家企业、52台气化炉,为国家每年节省专利费约2亿、创造效益20多亿;面向国外的出口专利实施许可费每年超过亿元,是迄今高校最高海外许可费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已在多个油田应用,效益巨大,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学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的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技术项目获得2010年国家973计划项目资助。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机动车尾气净化中应用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含硫含碱废液过程减排新技术及在化工行业中应用也同时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复合材料获教育部直属高校有个国防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依托,开拓“产学研”合作新局面。2010年,学校技术转移平台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授予“2010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校地合作研究院成技术转移新模式。2010年5月,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常熟市产业发展需求,以科技项目为基础,以华东理工大学科研力量与高层次人才为依托,建立由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市场化运营的“华东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研究院以建设高水平校企合作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和科技的支撑平台为目标,以化工、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为主要抓手,立足开发区,服务常熟市,辐射长三角,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技术转移工作的力度,同时也是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学研合作的新方向。技术转移分中心(工作站)成技术转移重要支撑。在“上海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及“上海国家技术转移联盟”的基础上,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积极联合“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同推进“1+1”、“3+1”的联盟联动,技术转移分中心、工作站建设稳步推进,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新开辟和保持了江苏宝应、江苏启东、江苏太仓、浙江湖州等一批技术转移联盟分中心(工作站),为学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为校地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一种长效机制。经“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宝山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合作平台,学校与海隆集团等单位联合组建的“上海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上海市科委批准立项建设;经“国家技术转移联盟扬州(宝应)分中心”合作平台,学校与宝应县人民政府签订超过一百万元的“水晶、玻璃、教玩具、乱针绣工艺品开发设计及宝应县特色产业发展合作研究”合同,共同打造“宝应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国际合作成技术转移新窗口。学校与海外六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美国杜邦公司、3M公司、孟山都公司、陶氏化学公司、德国拜尔公司、赫斯特公司、英国联合利华公司等著名跨国公司建立了有效的科研合作;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与国际知名发明投资公司共同设立了“发明促进与专利转化”创新基金,积极探索国际技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