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2期简报:华东理工大学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5-04-21 访问次数: 146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党委积极探索利用新兴媒体平台,主动整合传统媒体优势,不断创新信息传播途径,建设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生活、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全新媒体平台。

    管理融合:整合优势,优化结构一是整合媒介优势。学校深入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受众群体、传播规律、内容卖点、语言体系、优势特征等差异,通过设立新闻中心,将校报、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纳入新闻中心,实现优势整合。学校在官方微信中,开设“华理微圈”特色专栏;在新浪微博中,利用新生填报志愿等契机,建设华理专属页面,将学校各级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微博、微信集中呈现,形成传播合力;在校园网上,加强教育教学深度报道、科研团队建设等,推进学、研互动。二是整合队伍优势。学校打通现有各媒体的信息员、通讯员等宣传团队。通过修订《官方微博、微信管理办法》、《信息宣传工作考核办法》等,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舆论引导,增设新媒体建设创新奖等单项奖,将新媒体建设工作纳入学校信息宣传工作考核的指标体系,增加考核内容、扩大奖励范围,激发队伍活力,推动队伍融合,将新媒体建设和管理的工作队伍覆盖到全校所有二级单位。三是整合新闻优势。有效整合传统媒体平台的新闻资源优势以及新兴媒体平台的链状传播优势。在新闻中心设立采编部,打破内、外宣壁垒,实现采编分离。在集中式采写稿件之后,对不同新闻线索,采取不同的采写策略,坚持用全媒体视野选择稿件,一篇稿件,多种表达,不同平台根据各自特点进行改编,再结合不同媒体的传播特征,适时适当发布,多种终端呈现,扩展传播平台,加大立体化报道力度。

    渠道融合:找准定位,错位发展。一是坚持引导为先。学校始终用读者易于接受、乐于传播的文风来传递正能量。及时推送国家重要时事、重要会议决议和重要讲话,让师生第一时间通过学校官方媒体了解国情要闻。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互动栏目,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风建设你我同行”、“创新前沿”等专题;与上海教育新闻网共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定西支教”专栏,努力把新媒体建设成为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战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二是坚持内容为重。注重发布内容的“新意”和“内涵”,通过真实、有深度的报道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在学校官方微信开通时,一段用近万张延时摄影照片凝聚成的《华理印象》,让学子远行前带上关于母校的记忆;《魅力四射的“潮师”》介绍了倍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在教师中弘扬立德树人好风气;“我给老师写‘情书’”在教师节期间在师生中“引爆”,形成了爱师尊师的氛围;图文并茂的“华理的N个瞬间,哪一个击中了你”,引导学生爱学习、爱校园、爱生活。 三是坚持服务育人。注重新媒体的服务、咨询等功能的开发,在服务中育人。官方微媒体陆续推出毕业季、迎新季、新生季、庆校庆等主题资讯。其中 “新生季”专题资讯,让新生及家长提前了解校园生活,包括“一张图教你看懂报到流程”等9项报到须知;新生宿舍生活、校内餐饮、交通出行等生活全攻略。此外,小管家、抢鲜报,这些亲民而又与众不同的栏目名称,引导读者随时都乐意通过微信查图书借阅情况、班车信息、办事指南等,细致入微的信息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传播融合:一键式发布、接力式传播。结合一体化发展需要,学校对新闻网进行改版,将单一的校园新闻发布平台,改造成为校园新闻微门户和多媒体管理大平台,实现校报、新闻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的一体化管理、一键式发布和一站式共享,成为一个全媒体平台,为增强新闻宣传的创造力奠定基础,形成扩大学校传播的集团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深入研究新闻规律,从社会媒体和服务对象的阅读需求出发,积极探索从学校品牌塑造的角度,加大深度报道力度,拓宽宣传视角,推出了一系列贴近校园生活、鲜活形象的题材,如华理小资食堂、ACM比赛中走出来的创业者和“不一样的理工男系列”等,让社会大众对华理的形象更加生动、更加立体、更接地气,也让学生更加充满激情、活力。

    近两年,学校官方微博获2013年全国教育系统“十佳”官方微博和教育部教育新闻中心“暑期社会实践晒晒看”优秀组织奖,学校在校庆60周年的微博应用入选教育部教育新闻中心“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创新优秀案例”。